「如果你對孩子不夠了解,即使滿腹經綸,也無法傳授他們分毫」
- Dec 04 Sun 2005 11:15
關於教育
- Nov 29 Tue 2005 22:38
三袋米的故事
母親討得的三袋米,這是世上用金錢買不到的糧食……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這是個特困家庭。兒子剛上小學時,父親去世了。娘兒倆相互攙扶著,用一堆黃土輕輕送走了父親。
- Nov 29 Tue 2005 22:38
三袋米的故事
母親討得的三袋米,這是世上用金錢買不到的糧食……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這是個特困家庭。兒子剛上小學時,父親去世了。娘兒倆相互攙扶著,用一堆黃土輕輕送走了父親。
- Nov 29 Tue 2005 22:29
小故事(from email)
一名署名約翰衛斯理的人寫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對夫婦在婚後十一年生了一個男孩,夫妻恩愛,男孩自然是二人的寶。男孩兩歲的某一天,丈夫在出門上班之際,看到桌上有一藥瓶打開了,不過因為趕時間,他只揚聲妻子把藥瓶收好,然後就關上門上班去。
- Nov 29 Tue 2005 22:29
小故事(from email)
一名署名約翰衛斯理的人寫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對夫婦在婚後十一年生了一個男孩,夫妻恩愛,男孩自然是二人的寶。男孩兩歲的某一天,丈夫在出門上班之際,看到桌上有一藥瓶打開了,不過因為趕時間,他只揚聲妻子把藥瓶收好,然後就關上門上班去。
- Nov 13 Sun 2005 21:06
基因與神經迴路(by洪蘭)
精神健康基金會最近在台北的青少年育樂中心舉辦腦與情緒的巡迴展,我去作導覽才知道台灣有這麼多不快樂的人,有的人已經從憂鬱症中走出來了,有人還在奮鬥中。有一個媽媽跟我說老大老二都是親生的,有同樣的基因、在同樣的環境長大,但是兩人個性截然不同,老大順利考上台大,一點兒也不讓她操心;老二卻整天逃學,讓她苦惱萬分,現在在吃抗憂鬱症的藥。她說老二若不是她自己在家裡生的,她一定懷疑是在醫院中抱錯了才會有這麼大的差別,她一直檢討自己在教養上是否出了什麼問題,才會得出這兩個這麼不同的孩子。我聽了很感嘆,生物科技這麼進步,我們對基因與環境的關係的觀念仍然不是很清楚,我們雖然在嘴巴上接受個別差異,承認每個人是不同的,在心中,仍然認為兄弟姐妹都要一樣,不然就是敗家子。
- Nov 13 Sun 2005 21:06
基因與神經迴路(by洪蘭)
精神健康基金會最近在台北的青少年育樂中心舉辦腦與情緒的巡迴展,我去作導覽才知道台灣有這麼多不快樂的人,有的人已經從憂鬱症中走出來了,有人還在奮鬥中。有一個媽媽跟我說老大老二都是親生的,有同樣的基因、在同樣的環境長大,但是兩人個性截然不同,老大順利考上台大,一點兒也不讓她操心;老二卻整天逃學,讓她苦惱萬分,現在在吃抗憂鬱症的藥。她說老二若不是她自己在家裡生的,她一定懷疑是在醫院中抱錯了才會有這麼大的差別,她一直檢討自己在教養上是否出了什麼問題,才會得出這兩個這麼不同的孩子。我聽了很感嘆,生物科技這麼進步,我們對基因與環境的關係的觀念仍然不是很清楚,我們雖然在嘴巴上接受個別差異,承認每個人是不同的,在心中,仍然認為兄弟姐妹都要一樣,不然就是敗家子。